“教无止境,学亦有益”
——音乐与舞蹈学院钢琴教研室磨课活动(八)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钢琴教研室经过认真准备,做好策划磨课方案、制定磨课计划、安排磨课进度、制定磨课讲授内容要求、安排课程评价等相关前期工作。于2024年5月22日,钢琴教研室进行了第八次“课堂教学磨课”活动。本次磨课,由马鹏强老师主讲。本节课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在奏鸣曲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更侧重于让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如何看谱看懂谱分析谱,独立完成谱面分析理解及作品背景。与此同时,通过老师的一步步带领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的学会如何学习。
本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
一:学情分析
参与本次模课的学生是2022级音乐表演的学生;曲目是: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又名《#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二:作品背景及演奏风格
1. 著名的#c小调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往往被称作《月光奏鸣曲》。实际上,这一称号由来是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把该奏鸣曲第一乐章比作费尔伐里斯吉特湖上月光的夜景。
2.此乐章是贝多芬最杰出的慢版乐章之一把内心激动的形象放在安静单调的音响背景上,连绵不断的三连音伴奏音形自始至终支配整个乐章。贯穿整个乐章的写作特点:
低音八度进行
圣永叹是和弦平稳进行
三连音连贯和声进行
主题的附点节奏要精准,运动范围狭窄,酝酿出严肃感,但此乐章严肃中又表现出无限柔情。
三:那不勒斯和弦的由来
18世纪初,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的文化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空前的繁荣期,而“那不勒斯六和弦”则正是因为其在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的首府那不勒斯是得到的广泛应用而得名。
“那不勒斯六和弦”源自于小调中降低根音的二级六和弦。以a小调为例,其二级六和弦为D、F、B三个音,那么那不勒斯六和弦为D、F、降B
从小调中发展出来之后,“那不勒斯六和弦”又运用到了大调中,并逐渐形成了这种约定俗称的叫法,以至于拥有了一个专属的和弦记法:“N6”这种和弦至今仍然应用广泛,常用于哭泣,受难等情绪的表达中。
四:总结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研室全体老师针对马鹏强老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点评和建议,同时各老师之间进行教学交流,新的教学模式相互学习借鉴总结经验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完善,共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